去年双11,因为天猫双11预售和的正式售卖的时间从原来的0点,改到了晚上8点,一些网友开始自称“尾8人”,天猫就在微博上发起了关于“尾8人”的话题互动。 他们还发现,打工人在工作中用“1”表示“收到”,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文化,于是把这个现象跟“双11”结合,发起一个#生活就要扣1111的活动。 从文化现象里剥离社会议题,天猫不是在资源里占位,而是用议题撬动用户,使流量真正“动”了起来。 我们常常把流量等同于资源,以为获取流量的方式,就是采购好的广告资源。比如,买世界杯的冠名,或者前贴片广告。 但其实,流量和流量的价值是不一样的。举个例子,同样上微博热搜,一个文案叫#萧敬腾求婚#,一个文案叫#萧敬腾求婚好多地方下雨#,这两个热搜文案带来的点击率是不一样的。 所以,流量必须附着上内容价值,流量才能产生转化。
而社会议题往往是最好的内容,因为议题可以在舆论拉扯中变成更大的议题。 2021年欧洲杯上,C罗在 俄罗斯 WhatsApp 号码数据 接受媒体采访时,嫌弃地将两瓶可口可乐移到镜头外,并拿起矿泉水朝镜头晃了晃,表示自己只喝“健康饮品”。C罗拒绝与可乐同框,是一次典型的公关危机。但可口可乐却顺势发起了“买家庭装的可口可乐,赠送一瓶矿泉水”的活动。 可口可乐不仅把危机转化成销售,甚至还逆转了口碑。在葡萄牙队赢得比赛时,网友们甚至开始用可乐敬C罗。可乐聪明的地方在于,他们不只盯着广告资源带来的流量,他们还善于借助社会议题。广告资源带来的流量摆在明面上,你可以买,对手也可以买。我们没法靠这种方法,来获得竞争优势。而议题产生的流量摆在暗处,关键看品牌方有没有发现那些议题的眼光,并合理利用资源放大议题的能量。 采买资源,获得的只是有限的流量。
而把一个议题嫁接到品牌上,是让流量生发,获得的是“无限”的流量。 最后的话 “追着消费者讨好”和“让消费者追随”,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牌经营思路。只是一味追求种草的转化率,品牌迟早有筋疲力尽的一天。而让消费者成为品牌的信徒,他们会主动追随你,甚至推动你向前进。 那些成为议题供应商,敢于为时代价值观代言,敢于为时代议题发声的企业,终将得到时代的褒奖。专栏作家 梁将军,公众号:梁将军(ID-liangjiangjunisme)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。品牌IP战略顾问,每两周大约思考一个营销课题。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
|